8

北京国际音乐节的24年

时间:2023-03-14 18:32:59阅读:801

10月16日、17日巴洛克声乐剧场作品《自然颂歌》在三里屯红馆上演

10月12日,由北京国际音乐节发起创意并联合制作的半舞台版歌剧《浪子的历程》中国首演

编制凝练的乐团、“潮范儿”的演员着装、颇具金属感和工业风的简约舞台——当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你也许会猜测这是一场热闹的爵士乐或音乐剧,事实上这个场景来自10月12日保利剧院上演的半舞台版歌剧《浪子的历程》,也是音乐大师斯特拉文斯基这部杰作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首次演出。作为对斯特拉文斯基逝世50周年的纪念,以“大师与纪念”为主题的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发起创意并联合上海交响乐团共同制作,以极大的魄力和全新的视角为首都观众呈现了这部堪称遗珠之作的艺术经典。

一次次难忘的“首演时刻”

从1998年金秋十月首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成功举办,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迎来了一个空前的高速期。昔日只能在唱片录影中看到的传奇大师、世界名团在过往的24年间纷至沓来,以亲民的票价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场长久留存于记忆之中的美好瞬间。

更为难得的是,北京国际音乐节以高规格的艺术品位和国际性定位策划引入了一系列音乐杰作在中国的首演,其中既包括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马勒《第八交响曲“千人”》、勋伯格《古雷之歌》、布里顿《战争安魂曲》这样卷帙浩繁的史诗巨作,也包括潘德列茨基《失乐园》《第七交响曲》、托马斯·阿迪斯《庇护所》、萨洛宁《狂热》等即使在欧美舞台也难得一聆的现当代作品。此外,单届音乐节演出马勒的全部交响曲;贝多芬全部32部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9支乐团接力奉献14小时的交响马拉松等等壮举都可谓别开生面,对古典音乐艺术在中国的普及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21年10月16日、17日,在位于北京著名时尚生活地标三里屯的红馆中,一场由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导演的音乐剧场作品《自然颂歌》首度与北京观众见面。这部作品以巴洛克时期德国音乐大师亨德尔质朴动人的《九首德意志咏叹调》和比利时作曲家维姆·亨德里克斯《恬美的寂静》为音乐母本,由女高音歌唱家李晶晶扮演的主人公在曼妙的歌声中道出环保主题的戏剧内核,让观众在新奇的舞台体验中感受音乐大师跨越三个世纪的人文情怀。与斯特拉文斯基《浪子的历程》一样,这部致力于挖掘呈现罕见于当代音乐舞台“冷门杰作”的音乐剧作代表着北京国际音乐节在文献拓展之外更高维度的艺术追求,那就是寻找经典作品与当代观众对话的全新路径。

从引进经典到引领观念

作为中国第一个专业古典音乐节,北京国际音乐节对于中国古典音乐市场的最大影响无疑在歌剧领域。综合了戏剧、文学、音乐、舞美的歌剧被誉为“舞台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而在制作和演出上的巨大成本以及语种、文化的客观限制也让歌剧艺术在任何一个非古典音乐源起国的传播都颇具困难。然而,北京国际音乐节在短短20年间就上演了超过50部歌剧,其中还包括近30部歌剧的中国首演,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从瓦格纳的鸿篇巨制《尼伯龙根的指环》《帕西法尔》,到理查·施特劳斯《玫瑰骑士》《艾莱克特拉》,从代表着意大利辉煌歌剧传统的《纳布科》《托斯卡》到跨越漫长时空的《塞尔斯》《卡门》《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世界歌剧史上的这些不容错过的“核心文献”通过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得到了高水准的华丽绽放。

在“引进经典”取得瞩目成就后,音乐节将精力投入到“引领观念”上,一系列锐意、鲜活、充满当代风格的新锐歌剧或音乐剧场作品在过去几年高频度推出:融合国粹艺术与新世界音乐风格的新国剧《霸王别姬》令人耳目一新,原创浸没式歌剧《奥菲欧》和入式环境歌剧《唐璜》以最前沿的舞台潮流向经典致敬,虚拟现实音乐体验剧《捌》一次只向一位观众提供“私人订制”的音乐体验……富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们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上找到展示和表达的平台,发生改变的只是呈现艺术的视野和角度,不变的则是一如既往的严肃态度和专业精神。

正如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著名指挥家余隆谈道的:“如果仅仅是做一次文艺汇演,那么音乐节不足以称之为‘节’。它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具有前瞻性的艺术策划带给大家超前的艺术体验。当年进入三里屯,很多人都没明白我们要做什么,现在所有人都看到了,新的舞台观点正在被成功实践着。”

委约创作与强强联合

无论是萨尔茨堡音乐节、逍遥音乐节,还是爱丁堡艺术节、林肯中心艺术节,一个拥有强大底蕴和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机构不应满足于汇集顶尖的艺术阵容,更要形成并传递自己的风格、气质、态度和声音,令人欣喜的是北京国际音乐节从创立初期便拥有了这种自觉,并通过高规格的联手合作和一系列委约创作开创着中国艺术机构与全球接轨的先河。

纽伦堡国家剧院、威尼斯凤凰歌剧院、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德国莱比锡歌剧院、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德累斯顿歌剧院、奥地利蒂罗尔音乐节、法国普罗旺斯-埃克斯国际艺术节、波士顿歌剧院……这些世界艺术版图中举足轻重的艺术机构在一次次合作中与北京国际音乐节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更留下了标杆级的艺术呈现。而以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首部委约作品——现代派作曲大师菲利普·格拉斯《大提琴协奏曲》在2001年的首演为起点,潘德列夫斯基、彼得·鲁策奇卡、陈银淑、乔治·本杰明等众多国际一线作曲家都通过北京国际音乐节把优秀的作品带给了中国观众。

意义更为深远的是2002年“中国概念”的首度提出,叶小纲、陈其钢、郭文景、谭盾等中国作曲家的专场音乐会轮番上演,无论是成名已久的华人骄傲还是初出茅庐的中国新秀,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最投入的音乐创作回馈给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观众。

10月24日,第24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在以“新作与纪念”为主题的音乐会中收官,著名作曲家、指挥谭盾带来他自己的作品《火祭》与《琵琶与古筝双重协奏曲》与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组曲》《焰火》展开一场东西方对话,也为本届音乐节“大师与纪念”画上句号。其中《火祭》这首二胡协奏曲,正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最新委约之作。

从斩获美国普利策音乐大奖的周龙歌剧《白蛇传》到获得小提琴大师文格洛夫青睐的陈其钢小提琴协奏曲《悲喜同源》,从令观众大开眼界的谭盾摇滚无调性序曲《青春》到歌唱时代英雄、反映抗疫主题的邹野声乐及合唱交响曲《献给2020》,来自中国的声音从这里走向世界舞台,正是北京国际音乐节24年来对初心与使命的执着坚守。

从名家名团的“集散地”到艺术精品的“孵化器”,从传承经典到引领时代,24岁的北京国际音乐节既正值青春又成熟笃定,期待着将更多惊喜奉献给观众,续写属于北京的金秋华章。文/伦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