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河山:李雪健举手投足间刻画出知子莫如父,深明大义的乡绅形象

时间:2023-03-15 14:45:37阅读:2372

  最近历史战争剧《河山》在北京卫视首播,并在爱奇艺、优酷视频和腾讯视频同步播出,引起了强烈反响。趁着这层热度我也看了几集,被李雪健老师扮演的卫大河父亲形象深深吸引,李雪健老师扮演的卫父,一位关中老父亲的形象跃然观众面前,将知子莫若父的情怀演绎的淋漓尽致!他们虽然父子多年没见面,但是知子莫若父,父子情深、深明大义,爱憎分明、洞察时局,家国大义、爱恨情仇、入木三分。

  一、沙哑的原生配音成就了关中父亲的人物形象

  在《河山》中李雪健老师用的是自己的原生声音,没有配音。这种声音是沙哑中带有坚韧,磨砺中带有沧桑,声音完全还原了一位年迈老人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嘶声力竭的呐喊与奋进。

  2000年11月,李雪健老师在拍戏时被查出患了鼻咽癌,当时,他正在陕西参加一部描写高科技军事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中国轨道》的拍摄 。2002年,李雪健老师复出拍片,在以税务为题材的故事片《至高无上》中塑造国家税务稽查员老李。2003年,李雪健有开始参与拍摄《中国故事》在剧中的一集《老师的故事》里扮演一位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在这之后塑造出杨善洲、张作霖等经典银幕形象。

  这次出演《河山》卫大国父亲一角,再次与陕西影视结缘,与关中文化结缘,与传统文化结缘,演绎出了一位关中老父亲的典型形象。在《河山》中扮演卫大河的父亲,李雪健老师的声音比以往任何电视里的声音都要沙哑的多,但透着坚定,力量,感人;那一转身的沧桑感,又有着作为有名望有地位的家族长,不向时光和生存环境不服输的意志力。

  当赛翼德带人来家里时,不明状况的他,提起一把大刀,站在门口想要拼命,宁可拼死也不吓死!表面软弱怕事,骨子里透着一股刚强。老爷子这气势,想当年也是见过世面的。送儿上战场也是沧桑坚韧,满怀期望,大义凛然,保家卫国,深明大义!

  二、一字一顿,一颦一语间凝练出关中乡绅形象

  腊月里,卫大河的父亲与账房先生不准在账房里算账。他俩之间一主一仆,一个打算盘算账,一个猫腰汇报收账情况;一问一答对话,李雪健老师在一字一顿,一颦一语间就传神的刻画出了一个关中乡绅的典型形象。

  眼镜一戴,账本一翻,身子一猫,拨打算盘,一个活脱脱的老学究,老东家、掌柜的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几家是几家?”眉头一蹙,脸皮一紧,威严感立现,掌柜的就是掌柜的,潜台词是这件事怎么办成了这样?

  “12家呀!”一个“呀”字,一声轻叹,租户的压力,自家乡绅的压力,生活的压力跃然眼前,世道不太平,大家生活都不容易。在来一句:“今年放出去的多,收回来的少,到了开春,地里没有种子播。”道出了生活的艰难!也道出了农耕文化的传承,乡绅与农人最关心的就是种子,天气,收成。

  面对不准收账拖到大年三十,又拖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托词,卫大河的父亲说道:“你名字叫不准,真的不准了。”一句简单的看似玩笑的评价就道出了俩人的关系。这句评价既包含着对不准的责备,也包含着对不准的爱怜,也包含着恨铁不成钢的期许,还有一些对乱世世道的无奈。

  卫大河的父亲与不准就像两个老伙计在一起总结者一年的收成,盘算着来年的发展,虽是主仆关系,却更是兄弟关系,在家相依为命。他们受农耕文化的熏陶,待人接物都是厚实的、实诚的农耕精神。这种精神也为后面深明大义的乡绅形象做了铺垫。

  三、知子莫若父,稍许细节中就能看出异样

  卫大河的父亲出场是作为一家之长站在屋子正中,等待着儿子来见他。远处的一个特写将他的扮相,地位,表述的极其到位,完全表现出了西北乡绅士族的形象,口音还是那个熟悉的沙哑之声。西北人父亲倔强,威严的形象立即展现在人们面前。

  夜里,卧房内卫大河父亲与卫大河母亲聊天坐在炕沿上:“你没看出来,孝安这次回来有些不对头”知子莫若父。卫大河母亲回了句“有啥不对头”,卫大河父亲回答一句“那是我不对头”这个疑惑的神态:头上扬,眼向斜上方看,思考的样子,举手投足间都是那样的到位,妥帖。李雪健老师的演技封神不为过。所有的不对头都看在老父亲的眼里,藏在老父亲的心里。才有了堂屋里询问儿子的对话。

  母亲没有看出卫大河回来的不对劲,父亲看了出来,还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那是我不对头”。当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其实他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就是不对头!在加上头上扬,眼向斜上方看,思考的样子,像极了一位父亲的思考。这一传神之语“那是我不对头”,精准的点出了卫大河父亲做为关中父亲的特性,也是中国所有父亲的特性:知子莫若父!

  儿子的一举一动,一点变化都逃不过父亲的火眼金睛。头上扬,眼向斜上方看,思考的样子;其实也是开始了怎样确定自己的猜测,怎样询问儿子的处境的思考。知子莫若父,询问儿子得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家法、理法,还是感情牌?都在下面场景中。

  四、西北人,大是大非面前绝不糊涂,也绝不含糊

  夜里,房内询问卫大河回家的原因十分入戏。“团长大,营长大”,“你大小就不是一个安分的娃”,“有些事情你哄骗的了你娘,哄骗不了你大”几句看似玩笑的话,就点出了知子莫若父的深刻含义;也就把卫大河逼到了墙角,而那神态在微笑中立即转变为威严,眼睛一瞪,拐棍一蹲,“给我说实话,为啥回来?”做为父亲的威严一下子就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一神情立即就使卫大河跪下陈述:自己奉命剿共被抓了俘虏,回来被封师长打了军棍。中央军来到赤水河,封师长不愿出兵,带领加强团私自出兵对抗中央军。赤水河一战,虽是封师长的兵,却为了杨主任与中央军对抗,促成了国共停战,建成统一抗日民族战线,封师长投了中央军,宋师长收了军队,但不要宋大河,军队里已无立锥之地。

  听完陈述“既然回来,把心收回来把,在家里,能做啥就做啥,该做啥就做啥。”这是多少个父亲对于孩子的安慰。话不多,但朴实、实诚。话音落地,心也就落地了。家是一个人最后的港湾。也只有在家里是踏实的,灵魂是可以栖息的。这也是西北人的特色,话少,但落地铿锵有声,说什么就是什么。

  推开门临走时说:“娃,这个事情你做的对,对着呢!”这一句是石锤落地,对卫大河的行为做的肯定,有了家人的理解,心里才能踏实,这是多少在外闯荡的人都需要的一种心里安慰。他们做到了。这也是,不为细枝末节的曲里拐弯而动,是对在大是大非面前的一种直接回答。大是大非面前西北人绝不糊涂,也绝不含糊!

  五、李雪健:无惧病痛“零差评”演技“封神”

  据说在《河山》官宣时,过硬的剧本品质打动了李雪健老师,即使在生病期间也接下剧本,决定参演。在拍摄期间,李雪健老师拖着手术后需要慢慢恢复的身体,以极致的敬业精神,完成每一场的戏的拍摄。

  越来越沙哑的声音,据导演王新军说,“在拍摄间,李雪健克服年龄和身体的种种不便,无惧严寒酷暑,在每一场戏中都是最好的表演状态,”令人非常感动。他也成为剧情中最重要的看点,也会有人是奔着他而去,起码我算一个吧。

  无论戏份多少,角色都能深入人心,在父子感情,对子教导担忧,儿子事业的长远打算建议上,一个家族长的责任担挡上,都有着非常重的份量。将西北人豪情与仁义,大度,大义,在年长者身上都一一呈现。

标签: